□ 吳繼峰
《周口日報》(8月7日)報道了一家企業的生產場景。在河南盈宏工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自動導引運輸車沿著既定路線穿行,機械臂精準抓取物料,控制屏幕上實時跳動的生產數據清晰可見。這不是科幻場景,而是小城工廠的日常圖景。筆者認為,當盈宏工業、嘉友機械等企業紛紛引入智能生產線,一場靜水深流的變革正重塑著縣域工業的筋骨。
扶溝企業的實踐表明,智能化絕非簡單的“機器換人”,而是縣域工業突破層級枷鎖的深刻蛻變。盈宏工業專注高精度鋁制零部件,其產品已切入發動機系統等核心領域;嘉友機械的“黑燈工廠”擁有14項國家專利,實現了研發、生產、檢測一體化閉環;隆力公司作為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產品遠銷海外。這些企業通過智能化改造,將產品不良率從7%降至0.8%以下,在品質上實現了對傳統縣域制造層級的跨越。可以說,技術升維使小城工廠不再甘居產業鏈末端。
如果從更深層次看,智能化事實上也以務實方案破解了縣域發展的結構性困局。嘉友機械一條生產線僅需1名工人,同等產量下人力投入由120余人銳減至6人。這不僅是對縣域人才稀缺困境的突圍,更意味著對人口紅利依賴的根本性松綁。與此同時,盈宏工業的鋁灰資源化設備變廢為寶,隆力公司的綠色鑄造工藝降低污染,智能技術在此成為杠桿,撬動了資源消耗與環境負荷兩座大山,使可持續發展在小城落地生根。
扶溝縣以中原汽車零部件產業園為載體,吸引超輕輪轂、新能源密封件等總投資21億元高精尖項目落地,其打造“全國競爭力”基地的雄心,折射了縣域經濟角色的歷史性轉變。當智能化深度融入產業基因,縣域正從被動承接產業轉移的“追隨者”,升級為先進生產力的主動構建者。扶溝的探索證明,縣域工業完全有能力嵌入高端制造鏈條,關鍵在于我們能否把握“智”變先機。
扶溝的“智”變給其他縣域提供了有益啟示:產業升級并非遙不可及,小城工業同樣可以走出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只要我們立足自身特色,敢于投入技術、擁抱智能,即使是縣域工廠也能大幅提升效率、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實現綠色生產,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實實在在的效益和未來。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