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亞楠
近日,江西上饒余干中學的一張高考喜報引發輿論關注。喜報中提及在多名高分學生未填報“清北”志愿的情況下,仍有3名同學被北大錄取,此內容不僅被指違規發布,更引發了關于教育評價與學生選擇的深刻思考:教育的初心,究竟是為了成就學生,還是成就數據?
教育部三令五申嚴禁炒作“高考狀元”和升學率,余干中學的喜報卻涉嫌違反規定,這種行為暴露了部分教育工作者的認知偏差:把學生視為提升學校聲譽的工具,而非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類似事件并非孤例——此前江西瑞昌一中教師因學生未填報“清北”志愿而解散群聊,折射出“清北崇拜”已形成不健康的教育生態鏈。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份喜報暴露出一種值得商榷的權力越位:學校將自身榮譽置于學生主體性之上。在“為你好”的名義下,部分教育者習慣于扮演“人生規劃師”,卻忘了教育是為了“使人成為他自己”。學生拒絕“清北”,可能是基于專業選擇,也可能是興趣使然,這些基于個體發展的理性選擇,豈不比冰冷的“清北率”更貼近教育本真?
清華、北大是國內頂尖大學,但它們并不必然與成功掛鉤。可以看到,今年全國多個省市的高考高分考生,放棄“清北”,選擇投身軍校,以青春熱血踐行報國之志。這種選擇背后,是對人生價值的深刻思考,更是對教育本質的有力詮釋。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的終極目的不是將學生塞入名校,而是培養他們成為能夠獨立思考、自主決策的人。這些敢于對“清北”說“不”的年輕人,或許比盲目追逐名校光環的同齡人更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余干中學的喜報已被撤下,但這場討論不該隨之落幕。當教育異化為名校爭奪戰時,受害的不僅是那些被忽視的普通學生,更是整個民族的創新潛力。教育的真諦不在于“制造”多少“清北”學子,而在于培養多少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唯有打破“清北神話”,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才能讓教育回歸其本質。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