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華
周口3個案例入選河南省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典型案例,不僅是對地方探索的肯定,更揭示了一條文化傳承與民生改善并行的發展路徑。當逍遙胡辣湯的鮮香、蘆葦畫的巧思、顧家饃的麥香與鄉村振興相遇,非遺不再是博物館里的靜態展品,而成為激活鄉村活力的金鑰匙。
非遺賦能的核心,在于讓傳統技藝對接現代需求。逍遙胡辣湯制作技藝作為國家級非遺,沒有局限在灶臺方寸之地,而是通過與白象集團跨界合作,將一碗熱湯轉化為即食速食產品,既保留了“河南味道”的精髓,又借助工業化生產和品牌運營走向更廣闊市場。這種創新不是對傳統的背離,而是用現代思維讓老手藝煥發新生,每年帶動近20萬人就業的規模,印證了非遺產業的強大生命力。
更具啟示意義的是,這些實踐構建了“文化傳承—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的閉環。淮陽蘆葦畫以“非遺+助殘”模式,累計培訓9000余人次,讓殘障群體通過指尖技藝獲得尊嚴與收入,年人均6萬余元的增收,讓文化傳承有了堅實的民生根基。沈丘顧家饃針對留守婦女設計的“彈性崗位”,日均工作4小時即可獲得50至80元收入,在照顧家庭與參與生產間找到平衡,實現了“顧家”與“致富”的雙贏。
由此可以看到,非遺賦能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跳出“為保護而保護”的思維,讓文化遺產轉化為發展資本。當老手藝接上市場的“地氣”、融入百姓的“生計”,不僅能讓傳統技藝代代相傳,更能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能。期待我市更多地方深挖本土非遺資源,讓文化根脈滋養鄉村沃土,讓非遺在服務民生中傳承,書寫出更多“文化興則鄉村興”的新篇章。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