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侯俊豫 通訊員 宗何)進入7月以來,受持續高溫少雨天氣影響,淮陽區各鄉鎮不同程度出現水源減少、農作物缺水等情況。面對嚴峻形勢,淮陽區將抗旱保秋作為當前農業生產的重中之重,迅速行動,緊急調配水源,疏浚農田溝渠,同步開鑿抗旱應急井,構筑起“河渠聯動、井灌互補”的立體水網,全力保障秋作物灌溉用水需求,為秋糧豐收筑牢根基。
一周來,在淮陽區鄭集鄉新運河與淮鄭河交匯處的高樓閘,清澈的水流正通過閘口源源不斷地流入淮鄭河,并通過七里河、小泥河等支流,持續向東和向南輸送,保障南部多個鄉鎮的灌溉用水需求。引水工程的成效直接體現在田間地頭和農民的喜悅之中。在王店街道劉橋村,從七里河引入的清水順利流入路邊溝渠,附近群眾正使用噴灌機將渠水灑向玉米地。
為應對旱情,淮陽區水利局科學規劃,開辟三條主要引水線路,日引水量約40萬立方米,累計引水8400余萬立方米。水源從賈東干渠流入清水河和新運河,再通過淮鄭河、新蔡河、老黑河三條引水線路,覆蓋轄區南部、中北部、北部等多數鄉鎮,構建起“大河連大溝,大溝連小溝,小溝連大田”的水系灌溉網絡,確保抗旱水源能夠高效輸送到田間地頭。
除了引調外水,淮陽區還積極挖掘內部潛力,通過打應急井來補充灌溉水源。據該區農業農村局局長楊番介紹,截至8月1日,淮陽區累計排查需打抗旱應急井1100眼,已完成900眼;累計向各鄉鎮撥付抗旱資金900萬元,平均每個鄉鎮40萬元以上,主要用于新打應急井、新拉電線、灌溉干旱地塊等;對群眾每打一眼直徑30厘米、深40米的水井,給予2000元補貼,以激勵廣大群眾全力以赴抗旱保秋,確保秋季農業生產穩定,保障糧食安全。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