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繼峰
“十五五”規劃編制網絡征求意見活動,匯聚了三百余萬條網民建言。習近平總書記肯定這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一次生動實踐”。筆者以為,這些建議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其決策參考作用上,更在于這樣的活動清晰地勾勒出一條讓最基層的民意民智有效通往國家頂層設計的渠道,這種渠道顯然也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有效載體。
通暢的渠道讓來自田間地頭、工廠社區、尋常巷陌的真知灼見有了“直通車”。規劃關乎“國之大者”,但國家發展的宏大敘事,最終要落腳于億萬人民的日常生活。這次征集到的建議大多具體而實在:期盼“快遞進村”帶來便利,憂慮鄉村學校缺乏數字化設備,關心“家門口”的就業機會,思考新興產業的人才培養……這些聲音帶著生活的煙火氣,承載著最真實的民生關切和基層智慧。過去,這些來自最末梢的“金點子”,可能囿于表達渠道有限,難以被充分傾聽和吸納。如今,網絡平臺打破了時空界限,為這些源于實踐的樸素智慧,鋪設了一條直達規劃編制機構的路徑。讓最接地氣的思考有機會參與最頂層的謀劃,這本身就是民主的進步。
暢通這條渠道的關鍵在于“真開門”和“真吸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廣泛深入地察民情、聽民聲、匯民智”。“聽”是基礎,“納”才是核心。在主流平臺開設活動專欄,是為了“門”開得更大、更便捷。但更重要的是,相關部門需要投入精力,對這三百余萬條建議進行科學的梳理、嚴謹的甄別和務實的論證,把那些反映普遍性訴求、符合發展規律、具有可行性的建議,真正轉化為規劃文本中的具體政策、項目和指標。
暢通這條渠道的意義在于凝聚最磅礴的奮進力量。當億萬民眾看到自己基于生活體驗的思考和建議,被認真對待、被仔細考量,甚至可能成為國家未來發展的組成部分,一種深切的認同感和主人翁意識便油然而生。“我的聲音被聽見,我的智慧有貢獻”的參與感,是激發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強大動力。人民不僅是國家發展的受益者,更是積極的參與者和貢獻者。把規劃編制的過程變為統一思想、匯聚民心的過程,讓頂層設計與基層智慧同頻共振,國家發展的引擎便獲得了最深厚的民意基礎和動力支持。
三百余萬條建議,是三百余萬份信任和期待。暢通民智從基層通往頂層的渠道,讓來自人民的智慧深度參與國家治理的宏大進程,這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體現,更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邁出的堅實步伐。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