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劉偉)近日,32歲的王老師(化名)到周口市第六人民醫院就診。看到身邊同事獲獎,身為班主任的她渴望提升自我,不料陷入日益嚴重的焦慮。經醫生診斷,她處于“假性成長”的困境。
據了解,王老師為了“不落后”,報名了十多門線上教育課程,筆記記滿了三本,但收獲甚微,課堂教學依舊沿用舊思路,這讓她陷入強烈自責。長此以往,她的恐慌情緒愈發嚴重,甚至萌生辭職念頭。
接診醫生發現,王老師有中度焦慮癥狀,陷入“假性成長”困境——她把“收集知識”當成“提升能力”的替代品,以表面的“努力”逃避真實挑戰。
隨后,王老師接受了認知行為療法(CBT)治療。醫生引導她將收藏的教案應用于課堂實踐,鼓勵她積極與家長、學生溝通交流。漸漸地,王老師重新找回教學熱情,不再被“必須優秀”的執念困擾。
據醫生介紹,“假性成長”是指個體看似忙碌、努力,實則未取得實質性成長與進步。這通常是因為個體將焦慮情緒誤當成前進動力,且未能找準努力方向。擺脫“假性成長”,需積極行動,在行動中不斷調整、完善計劃,腳踏實地做好每件小事,同時適當放松,避免持續高強度工作。若發現自己難以擺脫困境,應積極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