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只有植根現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才能發展繁榮;只有順應人民意愿、反映人民關切,才能充滿活力。”近日,筆者細細品讀了柳岸老師的《天下良田》一書,對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有了更深的感觸。
《天下良田》一書是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的重要成果,作者柳岸立足時代視角,結合自身實踐,用具體的事例、真實的筆觸、特色的語言、生動的刻畫,完成了關于中原大地上建設高標準農田、帶動脫貧致富、推進鄉村振興的鴻篇敘事,既成功刻畫了一批農民、基層干部等人物形象,深刻表達了中原兒女對于良田、對于糧食的深情熱愛,更從文學的視角全景展現了農業現代化不平凡的轉型發展歷程,用文字書寫了建設中原糧倉、守牢糧食安全的時代答卷。書頁翻動,字里行間,一件件事、一個個人,真實流露出文藝創作對現實生活的觀照,讓我們能夠真切感受到文學藝術的時代力量。
文藝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天下良田》一書對于人物的塑造是性格特色鮮明、真實有血有肉、令人感同身受的。作為核心人物的陳姝,在工作中既會面對各種突發挑戰和各種任務考核,又會面對群眾“怕失地、怕吃虧”的種糧焦慮,還需要平衡工作和家庭、組織和個人的關系,是無數基層干部的縮影和具象。她通過努力,讓農民褐天緣由最初的抵觸到后來的主動學習、村支書褐天瑞從起初的頹廢狀態到爾后的重新振作,在一項又一項任務的推進中、一個又一個問題的解決中,基層干部日常的艱辛、工作的不易躍然紙上。讀書,不僅僅是讀敘事的表達、文字的表述和文學的構思,更多的是要從書籍中學習某個人物的工作方法、某個問題的解決思路、某項工作的落實路徑。從這本書中,筆者感受到,基層治理既需要堅守原則、執行政策的“剛性”,也需要貼近群眾、因地制宜的“柔性”;基層治理者既要做政策的“執行者”“落實者”,更要做群眾的“貼心人”“帶頭人”;面對基層工作的困難和瓶頸,我們不能“望而卻步”“止步不前”,而是要系統思維、善于借力,直面挑戰、敢于叫板;在利益和誘惑面前,一定要堅守初心、堅守底線,不淪陷于人性的貪婪弱點,不迷眼于紛繁的燈紅酒綠,而是要始終心懷陽光、向上向善,在荊棘叢生中劈刀開路、蓬勃生長。在筆者看來,這既是新時代黨員干部的安身立命之本、為官從政之要、向上生長之根,也是每名黨員干部應該具備的基本政治素養。
《文心雕龍·時序》有云: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文學藝術是現實生活、社會風尚的文字反映,其興衰與時代的發展密切相關。《天下良田》之所以帶來廣泛的影響,其根本之處就在于對時代脈搏的準確把握、對群眾冷暖的真切感知、對基層實情的真實洞察。這部精良的文藝作品,既是時代背景的催生,更是時代發展的需要。立足新時代、面對新形勢、身處新環境,要求我們不僅要多讀書、讀好書,更要會讀書、善讀書,關鍵是要從讀書中學到智慧、領會真諦、悟出大道。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黨員干部,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在謀劃和推動理論宣講、新聞外宣、文藝創作、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中,緊跟時代脈搏,突出人民導向,扎根生活沃土,從實踐積累和基層群眾中汲取智慧,在化解難題和破冰前行中積蓄力量,用扎實的工作、求實的態度、務實的作風,更好地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正如書中《后記》所說的那樣:“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糧食。糧食有兩種:一種果腹,土地里長出來的;一種潤心,文字里長出來的。”《天下良田》給予讀者的,正是一種“潤心”的智慧和滋養。
(作者單位:周口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