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小納
近日,河南開封美甲店主為摘豆角的大爺大媽定制“助農甲片”一事“火了”。事件起因是“95后”返鄉創業者李女士看到大爺大媽們因為長時間摘豆角導致大拇手指甲磨損、開裂甚至發炎,遂萌生出為他們定制“助農甲片”的想法并實施,取得良好效果。相關視頻走紅網絡后,被網友稱為“人民的美甲”“美甲下鄉”。
當美甲邂逅鄉村振興,我們可以透視出多個維度的深層意義。既有對現實問題的創造性解決,也折射出社會互助與行業創新的可能性,體現了基層智慧對真實需求的敏銳響應、鄉村互助的溫情,以及城鄉要素流動的創造性融合。
傳統美甲以裝飾為目的,而“摘豆角甲片”將服務對象拓展至老年勞動者,選用厚硬材質,僅貼于大拇指,打磨短且包膠加固,既保護指甲又不影響發力,功能優先,體現了“需求導向創新”的本質——從美觀消費轉向實用工具。據貼上李女士設計甲片的農民反饋,甲片可持續使用約3個月,恰好是一個豆角季,不僅使農民得到勞動保護,還顯著提高了效率,可見一次思路轉換解決了農業生產的真實痛點,是“非主流需求”的創新響應。
“助農美甲”體現出的互助精神在老齡化鄉村尤為珍貴。盡管正常收費10元一片,但李女士的初衷是“幫老鄉解決實際問題”而非盈利。她經常對收入有限的老人免費服務,甚至主動推廣技術。部分老人的子女看到網絡視頻后,專程接送老人至店內“貼美甲”,也有村民通過鄰里口口相傳前來嘗試。技術成為連接代際關懷的紐帶,打破了老年人“美甲=年輕人時尚”的刻板印象,是代際支持的縮影。
將美甲手藝與農業需求結合,成為“一技之長助力鄉村生產”的典型案例。李女士計劃開發“剝大蒜甲片”等系列農活工具,預示小微業態在鄉村的可持續生命力。美甲行業從城市“下沉”,標志著城市消費符號在鄉村被賦予新功能,行業從服務年輕女性拓展至服務基層勞動者,體現服務普惠性,是城鄉要素創造性融合的典型案例。
甲片助農這一微小善舉,其中折射出的不僅是工具創新,更是鄉村振興新路徑。未來在政府或社會組織的介入下,若能將此類微創新系統化,其意義將遠超“一片美甲”本身。積小流而成江海,鄉村振興支持體系需要這些小而美的創意,匯聚成干事創業、惠及農民的洪流。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