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轉
近日,據央視《財經調查》欄目報道,山西某地花費230萬元新建的高標準公廁長期大門緊鎖,村民只能繼續使用老舊旱廁。面對質疑,村干部竟以“維護費用高”“村民素質低”為由辯解。事件曝光后,當地政府雖迅速承諾整改,但暴露出的基層治理頑疾卻值得深思。
地方政府花費重金打造的民生工程為何淪為“迎檢道具”?歸根到底,是形式主義頑疾作祟。230萬元建設資金中竟未預留管理經費,赤裸裸地暴露了地方管理者“重建設、輕管理”的畸形政績觀。正是這種畸形政績觀,導致新建的公廁成了村民口中“只好看不好用”的樣子貨,讓惠民政策在“最后一公里”打了水漂。
將民生工程“建而鎖之”,是民生需求讓位于管理便利的結果。破除這一困局,就要用制度的“錘子”砸掉形式主義的“鐵鎖”,切實把民生需求放在第一位,讓民生工程真正惠及民生。有關部門要將設施使用率、群眾滿意度納入干部考核的硬指標,建立長效監督機制;要進一步拓寬群眾監督渠道,倒逼地方管理者既要重建設,更要重管理,避免再造“有錢建、沒錢管”的無效工程。
小廁所,大民生。高標準公廁既然建了,就要投入使用。唯有如此,才不會造成財政資金和民眾信任的雙重流失。至于管理難題,完全可以想辦法解決。事不避難方顯擔當。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廣大基層干部要自覺練就過硬本領,主動扛起使命責任,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②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