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港:內河“海港” 領跑長江
周口日報·周道客戶端記者 張勁松 鄭偉元 王吉城 房杰
太倉,歷史悠久,因春秋時期吳王在此設立糧倉而得名;位置獨特,鄭和從此起錨七下西洋,更是讓太倉名揚天下。
在這個被譽為“蘇州開放基因最好的地方”,一座國際化港口屹立在長江之畔,它就是“長江第一港”——太倉港。
9月28日上午,豫貨出海、“周”向世界——周口航運出海大型異地采訪活動采訪組B組到達位于蘇州市太倉市的太倉港,在鄭和七下西洋起錨地打卡,領略萬里長江第一港的雄偉風采。
在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上,太倉與崇明島隔江相望,東北靠長江,東南連上海,西南通昆山,西北接常熟。正是由于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加上先進的發展理念,在2021年度全球百大集裝箱港口排名中,太倉港一躍位居第25名。
江淮漕運集裝箱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應銘介紹,來自周口的集裝箱絕大多數是從太倉走向世界的,太倉港對于周口航運出海的意義來說是核心、是關鍵。
蘇港明珠助周貨直通大洋
太倉港位于長江入海口南岸,古稱劉家港,曾被譽為 “ 六國碼頭”“天下第一碼頭 ”。
當日上午,多云。由于疫情防控要求,我們原定的參觀計劃臨時取消。10時許,在太倉港集裝箱事業部業務經理馬沛宇的帶領下,我們來到港口辦公樓10層的看臺上,港口全貌盡收眼底。
只見整個港口大氣恢宏,大型岸吊氣勢沖天,集裝箱堆積如山,寬闊的通港公路四通八達,港城中心區塔吊林立,讓人不禁遙想600年前那支浩浩蕩蕩的鄭和船隊起錨、歸航時的繁華和熱鬧。長榮、達飛、馬士基、地中海等國際知名航運公司的集裝箱色彩各異、堆放整齊,或等待轉運,或等待裝卸。遠處寬闊的長江航道中,大小船只如流水游龍在往來穿梭。一幅色彩斑斕的“圖畫”昭示著,一座現代化的港口已經展開雙翼、振翅蒼穹。
“太倉港位于長江入海口南岸,地處‘長江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交匯處,擁有38.8公里的黃金岸線、-12.5米深水航道,區位優勢十分顯著。”馬沛宇指著看臺上的展板興致勃勃地對我們說,目前,太倉港已建成投運各類碼頭泊位95個(萬噸級以上泊位40個),其中集裝箱泊位14個,形成了集裝箱、件雜貨、干散貨、液體化工、裝備制造5大作業區。
2021年,太倉港集裝箱吞吐量完成703.8萬標箱,貨物吞吐量完成2.43億噸,同比增長14.3%。太倉港集裝箱吞吐量躍居全國第8位、全球第25位,集裝箱吞吐量連續4年位居江蘇省第一。1月至8月,太倉港已經累計完成集裝箱吞吐量517萬標箱,其中外貿集裝箱完成300.6萬標箱,內貿集裝箱完成216.4萬標箱。
“2016年我曾到過周口港,周口港的一切還算熟悉。”說起周口港,馬沛宇頗感親切。他說,對于內河港口來說,周口港有著優越的區位優勢,并且輻射廣闊,西部北部可以輻射到鄭州、漯河、平頂山、許昌等城市,可以融入鄭州航空港區直達“空中絲綢之路”,接入中歐班列,直通“陸上絲綢之路”。“像周口港這樣的內河大港對于我們來說意義很大,沒有上游的這些內河港口像毛細血管一樣為我們‘供血’,我們一定會‘貧血’的。”馬沛宇說,來自周口的貨物可以通過太倉港直達日本、韓國、臺灣地區、東南亞及俄羅斯等,從太倉到日本下關最快30小時就可到達。
“目前我們內貿海河聯運的集裝箱絕大多數是從太倉走向世界,運量每年也就4000箱左右,不過隨著周口港的快速發展,以后運量會迅速增加的。”陳應銘介紹,以太倉港為江海轉運樞紐,可以全面對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網絡體系,可以說沒有太倉港就沒有我們周口港海河聯運的今天,“不要說周口,就是來自武漢、重慶等地方的集裝箱也要到太倉中轉,重慶9家長江支線班輪以及安吉內河支線駁船均在太倉港集并,太倉港堪稱‘長江第一港’。對于周口來說,太倉港更是核心、關鍵。”目前,太倉港通往長江及內河的船舶每月有2500艘以上。
2019年9月24日,周口港至太倉港集裝箱點對點精品航線正式開航。當天裝有36個集裝箱的“鼎達18”號貨輪從周口中心港出發,9天后抵達太倉港。這艘船上裝有鄭州、洛陽兩地廠家托運的液袋(塑化劑)和玻璃,到達太倉港后,轉由海船直達目的地福建泉州。
巨大的吞吐量要有足夠多的航線支撐。太倉港操作部業務經理夏建濤介紹,太倉港已開辟運營集裝箱班輪航線219條,已經形成了內河喂給、長江集并、沿海內貿、近洋直達、遠洋中轉5張航線網絡,成為長江沿線航線數量最多、密度最大、覆蓋最廣的港口。
港產城一體化讓太倉走在發展前沿
“我們也成功帶動了后方的產業發展。”馬沛宇將我們引導至看臺的另一側,只見遠處一排排規模宏大的廠房、一輛輛重載卡車、一座座氣派的辦公樓構筑起了港區最美的風景。在太倉港航運優勢的帶動下,造紙業、板材、原木、中集箱廠、物流中轉倉庫等隨之而來,奏響了太倉港區發展的華美樂章。
馬沛宇介紹,截至2021年底,從太倉港進出口的外貿企業擴大至28個省市的4000家以上。港區物貿主營收入從“十二五”末的200億元增至1005億元,年均增長40%,助推千億物貿目標提前實現,物貿產業稅收年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今年8月16日,蘇州市委常委會專題調研太倉工作會議召開,明確提出把港產城一體化作為太倉城市發展的第一戰略,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大力發展臨港產業,全力做好“以港強市、以市興港”這篇文章。
“太倉港聚焦率先發展、融合發展與轉型發展,在多個方面領先,真是跑出了發展的加速度。”同行的周口港貿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振感嘆道,港口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核心優勢資源,作為已經建成的河南省內最高等級航道的最內端港口,周口港及下游水路運輸通道對沿岸承接產業轉移和優化產業布局也會產生積極且深遠的影響。
看到我們的羨慕表情,馬沛宇用肯定的語氣說,近幾年來,周口依托沙潁河這條“黃金水道”,已經呈現了建設大港口、實現大發展的宏大格局,周口港未來前途是不可估量的。
加快物流樞紐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現代多式聯運體系,提升樞紐服務效能,壯大樞紐經濟能級,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對于周口實現“臨港新城、開放前沿”的發展定位,太倉的發展理念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研究。
“港港合作”模式為周口提供示范效應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有人說,如果把中國的海岸線比作一張滿弓,萬里長江比作一支箭,那么,太倉港就是一枚亮閃閃的箭頭。箭頭的后面,是一群奮力拉弓的群體,正鉚足力氣、心無旁騖,瞄準中近洋、遠洋......
“我們有很多貨物要經上海港的遠洋航線出海,如何實現貨物在兩港間的快速中轉,以及簡化海關通關流程,是增加運營效率的重要課題。”馬沛宇說,在兩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滬太同港”戰略提出并持續推動。
太倉港地處長江出海口,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重要組成部分,早在2014年,太倉港就與上海港進行了戰略合作。太倉港四期碼頭作為滬太同港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太申快航、滬太通等業務,將上海港的客服功能和船貨信息前置于太倉港,共同引導長江及內河港口集裝箱在太倉港集并,實現“貨物進入太倉港視同進入上海港”,這樣,太倉港相當于實現了內河“海港”的功能。駁船在兩港均享受最優靠泊、最優費率的“雙優”政策。滬太兩港先后構建了長江遠洋貨物經由太倉港中轉洋山港的物流模式,以及蘇南遠洋貨物經由太倉港中轉洋山港的“陸改水”物流模式,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滬太通關一體化。
馬沛宇說,太倉港也在與寧波港展開戰略合作,針對國際航運“智能化”和“網聯化”的競爭態勢,吸引寧波港在太倉港建設武港碼頭等大型鐵礦石碼頭、萬方國際碼頭等件雜貨碼頭,參股太倉港中遠國際集裝箱碼頭、現代貨箱碼頭,推行大船“一船兩卸”等先進模式。“這樣的合作模式意義重大,對于我們周口港來說也具有借鑒作用。”劉振感慨道。
太倉港巨大的吞吐量不僅有充足的硬件在支撐,其在營運系統上的軟實力也功不可沒。
在太倉港集裝箱四期碼頭,一艘貨輪靠岸停泊,吊橋伸開臂膀,熟練地“抓”起滿載貨物的集裝箱,裝進船艙。不遠處的自動化軌道吊裝卸區域,15臺軌道吊實現了自動化裝卸,以前5個人的活,現在1個人就可完成。在遠控室,3名技術人員操作自動化設備調度系統,即可完成集裝箱吊裝。
2020年3月,太倉港碼頭部署了n-TOS綜合管理系統,并先后上線了智能收箱和集卡自動調度程序。7月,太倉港智能理貨系統完工驗收。智能收箱解決了人工安排收箱計劃存在的問題,最終突破裝卸船效率的瓶頸,提升碼頭處理能力。集卡自動調度程序可以根據不同作業路下集卡資源需求迫切性分配,實現作業路生產能力最大化。智能理貨系統通過在橋吊上安裝一定數量的攝像機,作業過程中通過對橋吊PLC信號進行解析,在箱子作業過程中實施抓拍箱號、拍攝驗殘圖片、計算積載位,系統采集的信息通過智能理貨軟件自動與后臺系統進行比對提交,確認系統中的裝卸船指令。夏建濤表示,太倉港在進一步提升碼頭的綜合競爭力和綜合服務水平,讓太倉港在數字化、智能化方面也要走向“深藍”。
成功經驗助中原港城走得更遠
近年來,太倉港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全力做好規劃建設發展管理服務各項工作,為區域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談及太倉港發展的經驗,馬沛宇說,港口首先要找到區位優勢,做好自身定位。太倉港在發展初期,利用自身位于長江入海口這一全國南下北上西進“T”字點,著力打造內貿樞紐港,自己開設通往日本、韓國、臺灣地區、東南亞及俄羅斯等的近洋航線,實現近洋全覆蓋。同時,向上海港、寧波港外貿業務喂給,定位準確。
“此外,要能夠看到機遇,搶抓機遇。”馬沛宇介紹,蘇州市距離上海外高橋港不遠,許多產業的貨物以往通過公路運輸運往上海外高橋港,進而實現出海。但隨著上海外高橋港的業務量飽和,上海市開辟了位于錢塘江出海口的洋山港,這里距上海市東南端30多公里,到蘇州有上百公里,貨物通過公路轉運到這里不經濟。太倉港搶抓機遇,利用水運距離近、成本低、運載量大的優勢,將這部分產品的運輸吸引過來,壯大自身規模,進而吸引企業在其后方發展產業,實現良性循環。
“當然,港口的發展和政府的重視也息息相關。”夏建濤補充道,江蘇省于1998年在太倉建港,同時大力興建連云港港,是為了獲取航運出海口,為省內企業提供便利,“目前沿長江從南京到長江出海口有11個港口,大大降低了省內企業的物流成本,進而實現產業的快速發展。”
“政府應將港口視為基礎設施,以帶動當地產業發展進而增加就業和稅收等為目的,在港口運營的初期階段要大力扶持,帶領港口走過陣痛期。”夏建濤表示,江蘇省根據省內航運實際情況,開展了各種方面的補貼,如港區貨車上下高速免費,集裝箱船舶過船閘免費且優先通過,外貿航線在當年達到一定的貨運量、貨主與代理根據當年度的進出箱量在下一年度進行補貼等,這些政策幫扶使得采用水路運輸的企業越來越多,有力支持了太倉港乃至江蘇省內各港口的發展。
“周口港區位優勢明顯,政府也非常重視,一定會大有可為的。”馬沛宇表示,太倉港和周口港的關系十分緊密,以后合作也會越來越多,周口港作為中原腹地的大港,港口硬件優、發展潛力大,待江淮運河開通后,來自周口港的船舶到達長江的距離將大大縮短,這將進一步促進周口航運事業的快速發展。
馬沛宇的話質樸簡單,卻讓我們印象深刻、收獲滿滿。我們有理由相信,周口港的發展會越來越好,周口的崛起指日可待!②18
太倉港碼頭與集裝箱堆場
太倉港俯瞰
高高聳立的太倉港碼頭起重機
集裝箱在太倉港內等待轉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