鄲城縣黨史學習教育引領鄉村振興勁頭足
周口日報?周道客戶端記者 徐松 通訊員 周申
今年以來,鄲城縣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和省市黨代會精神,聚焦“強基礎、守底線、抓機遇、謀長遠”,以更大決心、更足信心、更強力度,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強化底線思維,持續鞏固脫貧成果
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實行“周調度”“任務交辦”“結果報告”等工作機制。堅持集中排查與日常排查相結合,基層干部排查與部門篩查預警、農戶自主申報相結合的方式,新別納入監測對象1242戶4644人。為每一個監測戶明確了一名國家公職人員為監測責任人,除落實各項幫扶政策外,還為監測對象購買了“防貧保”,切實筑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完成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輪換。出臺《鄲城縣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管理辦法》,對全縣130個脫貧村、1個紅色村繼續選派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對其他127個鄉村振興任務重的村選派第一書記,230個沒有派駐第一書記的行政村由鄉鎮黨委調配人員力量,確保幫扶力度不減。及時優化調整有關政策。積極與上級部門對接,持續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政策,由縣鄉村振興局牽頭,共梳理出“四個不摘”政策舉措107項,其中延續55項,優化23項,調整17項,新增12項。根據政策優化調整結果制定了《鄲城縣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行業部門政策到戶到人清單》,為制定精準幫扶計劃提供了參考。做好防止因災因疫返貧致貧工作。出臺《防止因災返貧致貧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若干政策措施》,從摸清底數、動態監測、“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等18個方面逐一制定具體措施,對34家責任單位“一對一”交辦任務。持續加強扶貧項目資產管理。出臺《鄲城縣加強扶貧項目資產后續管理實施意見》等文件,加強扶貧項目資產管理,全縣確權2013-2020年扶貧項目資產5692個,資產總值26.34億元。
堅持規劃引領,繪就鄉村美好藍圖
開展全面調研。成立產業、組織、人才、生態、文化五個調研專班,分別由縣委、政府分管副職牽頭,在全縣范圍內開展深入調研,摸清實情,提出下一步工作的意見、建議,形成報告。學習先進經驗。組織縣鄉村振興局、農業農村局等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各鄉鎮黨委書記赴外地實地考察學習鄉村振興先進經驗,進一步解放思想,開闊視野,明晰方向,激發干勁。編制總體規劃。在前期調研和學習的基礎上,邀請一流規劃編制團隊,堅持因地制宜、多規合一的原則,高起點編制全域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規劃,明確全縣鄉村振興總體思路、發展布局、目標任務、政策措施等,為鄉村振興高質量推進扣好第一??圩?。
強化產業發展,全力推進富民強村
該縣持續加大政策支持,實施產業獎補政策,今年發放產業獎補資金1969萬元,帶動17280戶群眾通過發展產業實現穩定增收。繼續實行花生種植扶持項目,免費提供花生種117萬斤,帶動“兩類人群”和部分低收入脫貧戶穩定增收。強化項目支撐,今年投入6300多萬元,建設日光溫室大棚158個,將產權歸屬到集體經濟相對薄弱的158個行政村,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367萬元,帶動低收入家庭300多人就業,實現工資性收入1000多萬元,發揮鄉村產業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重發揮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積極實踐探索,著力打造秀美鄉村
該縣在堅持“掃干凈、擺整齊、坑塘清”“三無一規范一眼凈”標準的基礎上,在鄉級層面積極探索推行“三拆三清三回收”等經驗做法,持續完善村級“三支隊伍”,深入開展以“六清一改”為重點內容的村莊清潔行動,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常態化、制度化。同時,該縣堅持“項目為王”理念,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總投資35億元的三峽電能有限公司“漁光互補”項目,其中4.2億元將用于坑塘治理,全縣每個鄉鎮治理閑置坑塘面積將達到800畝以上,在實現“碧水共藍天一色、光伏與漁業共存”的美麗鄉村畫面的同時,也大大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帶動群眾穩定增收,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注入強大動力。②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