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周道客戶端
2021-04-14
周口日報·周道客戶端記者 趙千里 徐松 通訊員 周申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全靠領頭羊”“樹無根不長,人無志不立”“兒子媳婦住高樓,老頭老婆住地頭”……在脫貧攻堅進程中,不堪貧困重負的人們不僅僅缺少物資上的幫扶,而且缺乏一種向上的精氣神。
為此,鄲城縣創新“兩建(建強基層組織、建設美麗鄉村)三扶(扶志、扶能、扶業)四評(評脫貧致富戶、評孝老愛親戶、評誠信守法戶、評清潔衛生戶)”黨建引領激勵體系,全力推進文明鄉風建設。
省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趙素萍(時任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批示:“‘兩建三扶四評’是農村工作的好辦法,要堅持抓,注重典型引路,讓好辦法出好成效,造福老百姓。”
強化“兩建”,夯實了基層基礎
4月12日7時,周一,鄲城縣巴集鄉段寨村黨建綜合文化廣場上國歌雄壯,每周的升國旗儀式在這里隆重舉行。黨員參加完升國旗儀式,來到黨史長廊、黨史館學黨史、悟思想,隨后到黨群服務中心上班,投入到為群眾辦實事的繁忙工作中。
段寨村的黨建綜合文化廣場是全縣523個行政村(社區)落實“兩建三扶四評”之“建強基層組織”的典型代表。
據鄲城縣有關負責人介紹,該縣先后整合資金1.1億元,按照黨建陣地“布局科學化、配置標準化、功能規范化”的原則,對全縣所有村級活動場所進行重建或整體提升,同時建設了文化廣場,制定“八有標準”,即有活動室桌椅、辦公桌椅,有文件資料柜,有規范的制度版面,有黑板黨旗,有旗桿國旗,有公開公示欄,有黨支部、村委會、監委會、脫貧攻堅辦公室門牌及活動室等標牌,有電腦、投影儀、投影幕布等遠程教育設備且能正常使用。“黨建+服務”使“紅色引擎”在脫貧攻堅戰中動力更強。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服務群眾心貼心,為民做事實打實”,一行行大紅標語在全縣所有行政村村室精彩展現。
該縣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吸引農村致富帶頭人、回鄉大中專畢業生、返鄉創業者陸續回鄉任職。
巴集鄉程樓村黨支部書記錢杰原來是一名大學生,畢業后在家里開了一家診所,在村里威望很高。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之后,他積極與在外打工的成功人士聯系,引進了廣惠農業和名揚帽業兩家企業,帶動村里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同時,發動黨員群眾籌資10多萬元對村莊進行硬化、綠化、美化,并帶領黨員群眾進行環境大整治,把村莊打造得干凈整潔。
黨建引領有力,農村發展迅猛。幾年來,該縣整合各類涉農資金22.96億元,全面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掃干浄、擺整齊、坑塘清”標準,全縣19個鄉鎮全部建立了垃圾中轉站,并把保潔服務推向市場,組建了3687人的保潔隊伍,全縣美麗鄉村之花遍地開放
突出“三扶”,構建了支撐體系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脫貧攻堅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后,鄲城縣聚焦增強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和自我造血功能,大力實施“扶志、扶能、扶業”三扶活動,用“志智雙扶”增強貧困群眾底氣、激發貧困群眾志氣、提高貧困群眾勇氣。
扶志。該縣在為貧困村派駐第一書記和幫扶工作隊的基礎上,選派縣直單位黨員干部組建工作隊進駐非貧困村,實現全縣488個行政村駐村全覆蓋。通過成立鄉賢會、村民議事會,制訂《村規民約》,選樹脫貧致富模范戶開展巡回宣講“創業史”“致富經”,“幸福不會從天降”“好日子是干出來的”等觀念逐步深入人心,激發了貧困群眾增強脫貧致富的決心和信心,破除了貧困群眾“人窮志短”“等靠要”的思想。
扶能。該縣堅持“遠”“近”結合,增強貧困群眾自我“造血”功能,實現由“他扶”到“自立”的轉變。“近”是指抓培訓,在田間地頭、種植基地、養殖小區、企業車間,實地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和短期就業培訓,使貧困群眾掌握了一項勞動技能,到就近的扶貧車間務工,50后、60后“巧媳婦”“巧婆婆”變成了制衣、制鞋、制傘、編織等手工業加工能手,實現了掙錢顧家“兩不誤”。“遠”是指抓教育,加大對貧困家庭子女的教育資助力度,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減免學費,發放貧困補助,動員社會各界設立助學基金,開展大學生生源地貸款,支持有意愿的貧困學生報讀中等職業學校,堅決不讓貧困家庭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扶業。該縣牢固樹立“兩短兩長”理念(短期靠扶持、長期靠產業,短期靠政策、長期靠發展),把發展產業作為最有效、可持續的脫貧方式,堅持長短結合、大小結合、引扶結合,打造一鄉一業示范鄉鎮和一村一品示范村。依托食品醫藥主導產業,該縣積極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型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建設扶貧車間和特色扶貧種養基地,建立光伏扶貧運維中心和發電實時監控平臺。全縣產業扶持措施疊加度達326%。同時,建立縣鄉村三級金融扶貧服務體系,推行“政府、銀行、企業、貧困戶、保險”五位一體農業合作貸款模式,讓貧困群眾創業有后勁。
注重“四評”,樹立了文明鄉風
鄲城縣出臺了《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實施意見》,形成了“四評”工作機制,堅持行政村季度評、鄉鎮半年評、全縣年終評。行政村評出“季度模范戶”和“年度總冠軍”,門前懸掛流動紅旗,并將評選出的先進戶向鄉里推薦。各鄉鎮每半年對行政村推薦的各類模范戶分類評選,評出“鄉鎮之星”,并披紅戴花,大力表彰,讓先進模范戶在親戚朋友面前感到驕傲、感到光榮。縣里每年對各鄉鎮推薦的先進典型進行年度總評,大張旗鼓表彰獎勵。
記者在采訪中聽到了汲水鄉小劉莊村“好媳婦”孫玉真“架子車拉婆婆”的故事。73歲的婆婆王超蘭老太太常年有病,但她執意和老伴住在老宅。為了每天接公公婆婆吃飯,51歲的孫玉真就準備了架子車,從自己家到婆婆家300米,每天來回跑6趟。在“四評”活動中,被評為“好媳婦”的孫玉真堅持把老人接到自己家的新房,更是感動鄉鄰。
像孫玉真這樣的好媳婦孝順公婆的事跡不勝枚舉。幾年來,全縣共召開評議表彰會議3982場次,先后評選出“孝老愛親戶”19520戶、“脫貧致富戶”18765戶、“誠信守法戶”17896戶、“清潔衛生戶”19392戶,在每年召開的全縣“十行百佳”表彰大會,先進典型受到隆重表彰,不斷擴大各類模范農戶先進事跡的影響力、帶動力,弘揚了正能量,進一步提升了脫貧攻堅識別精準度、社會認可度和群眾滿意度,實現了脫貧攻堅工作的系統化和具體化。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鄲城縣委書記羅文閣表示,“兩建三扶四評”推進鄲城文明鄉風蔚然成風,深深印證了這項黨建引領激勵體系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生動實踐,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創新舉措,是建強農村基層組織的有效抓手,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途徑,是培育鄉風文明的切入點。
走進鄲城,文明新風撲面而來,全縣農村基層黨支部的示范帶動能力明顯增強,農村人居環境和鄉風文明發生深刻變化,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顯著提升,支部強起來、產業興起來、村民富起來、村莊美起來、村風好起來的目標正在變為現實,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基礎上,137萬鄲城人民正攜手向鄉村振興的美好未來進發。②10
[責任編輯:趙文琪]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