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周口客戶端
2020-06-04
周口日報·新周口客戶端記者 侯俊豫 通訊員 張罡 孟洋
眼下,滴翠流綠的淮陽鄭集百果園中,酸酸甜甜的桃兒、杏兒墜彎了枝條,十多名工人正忙著采摘成熟的果子,一派豐收的景象。
鄭集鄉林苗育苗繁育有300多年歷史,現有涉及130多個品種的苗果7000余畝。近年來,該鄉依托苗果產業發展產業帶貧,助力決勝脫貧攻堅戰。累累果實和青蔥苗木為人們帶來了觸手可及的甜蜜享受和美麗風景,而產業帶貧則讓7000畝苗果托起了貧困戶的“甜蜜”致富夢。
該鄉以土地流轉為抓手,積極探索新型經營主體,在實踐中摸索形成“農民+專業合作社+企業”經營模式。村民用土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吸納村民就業,公司做好技能培訓與產銷對接,實現了規模化、集約化、科技化生產經營。
在鄭集鄉百果園合作社,管護工劉海義正在給果樹澆水。劉海義今年66歲,兒子常年在外打工,他一個人帶著身體不好的孫子在鄭集居住。“年紀大了,做不動重活,在這里照料果樹活不累,還能就近照顧家庭,一天能掙200元,以前想都不敢想。”劉海義說。“不僅是貧困戶,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好多人外出打工的‘固定收入’沒有了,在鄉黨委政府指導下,我們吸納了30多名返鄉農民工就近就業。像劉海義這樣的大齡勞力、弱勞力和半勞力也是我們的‘特殊員工’,照料果樹活不重,只要肯干,每月收入2000元不成問題。”百果園的負責人張作民介紹說。
在鄭集,像百果園這樣的苗果扶貧基地有27家,20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有6家,像劉海義一樣靠著苗果產業增收的貧困戶有210戶760人。
除了“家門口”就業,該鄉還通過開展技能培訓和勞務輸出,實現了“走出去”致富。
在許莊苗木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王蘭勤現場演示了她新掌握的雙刀嫁接技術,兩張纖薄的嫁接刀片劃開砧木外皮,兩邊迅速同步貼上芽片,再以薄膜包裹,一次嫁接不到半分鐘就完成了。“雙刀嫁接速度快,成活率高,咱們鄉有專門的苗木花卉生產研究會,每年舉辦技術大賽,育苗、嫁接技術在全國都是先進。我參加了鄉里舉辦的培訓班,現在也掌握這項技術。”談起未來王蘭勤很雀躍,“有了技術,就能跟著咱合作社的嫁接隊到外地進行技術援助,一個月起碼能掙一萬多!”
2017年以來,鄭集鄉聘請區林業技術指導站等地的專業人員開展育苗、嫁接技能培訓29期,培訓700余人次,其中培訓建檔立卡貧困戶210人次,實現了有培訓意愿貧困人口技能培訓全覆蓋。
同村的許劉榜是王蘭勤的榜樣,許劉榜2014年因父親患癌癥致貧,在鄉黨委、鄉政府和村合作社的幫助下,學習嫁接技術出外嫁接,同時,承包起了40畝地發展家庭農場,綜合年收入10多萬元,僅用3年時間就實現了脫貧、買車、蓋房三連躍。“許劉榜脫貧是產業扶貧激活造血功能的突出展示。”許莊村支部書記劉平總結道,“鼓勵有技術的貧困戶發展家庭農場,一方面加強金融支持和獎補激勵,確保貧困戶創業有本,另一方面開展結對幫扶,為貧困戶提供‘手把手’創業指導,‘許劉榜式’創業帶貧在今天的鄭集正在成為一種現象。”據悉,該鄉累計協調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向11名貧困戶提供精準扶貧小額貸款35萬元,發動種植能手、致富帶頭人任“創業導師”80名,目前,全鄉創業帶脫貧戶已有近300人。
只爭朝夕,不負韶華。我們相信,鄭集鄉貧困戶們的“甜美”致富夢終會照進現實。
[責任編輯:李鶴]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