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周口日報
2019-03-19
本報訊(記者 付永奇 通訊員 李汝濤)在脫貧攻堅中,商水縣練集鎮注重把“志智雙扶”擺在重要位置,引導貧困群眾摒棄“等、靠、要”思想,不斷提升主動脫貧的志氣和本領,讓貧困群眾實現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
宣傳引領“走在前”。該鎮通過組建24個文化宣講小分隊、駐村工作隊和幫扶干部進村入戶宣傳、“扶貧大喇叭”、宣傳欄等,多形式多渠道開展政策宣講,加強輿論引導。同時,通過設立大型公益宣傳牌、懸掛橫幅標語、發放扶貧知識問答口袋書、建立文化墻等多種行之有效的方式,營造了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參與的良好氛圍,增強了群眾脫貧意識,堅定了貧困戶脫貧信心。
典型帶動“樹標桿”。該鎮注重讓身邊的先進發揮帶動作用,23個村陸續開展了以“表彰道德模范、激發內生動力”為主題的“好媳婦”“好公婆”“好孝子”“模范家庭”“脫貧光榮戶”等系列評選活動,把群眾公認的240余名“好媳婦”“脫貧光榮戶”等選出來、樹起來,張貼紅榜,為其貼上“榮譽標簽”,頒發榮譽證書,激發群眾榮譽感。
公益活動“掙積分”。該鎮因人因戶施策,對貧困群眾實行積分管理,制定了積分管理臺賬和獎勵扶持細則,每月各村對貧困戶參加公益活動、義務勞動、創業增收、孝老愛親、建設美麗庭院等進行一次積分評定,貧困戶按照積分每月領取“愛心卡”,貧困群眾可持“愛心卡”到練集鎮“愛心美德公益超市”免費兌換所需生活物品。通過實施積分管理,該鎮提高了貧困戶自主脫貧的積極性。目前,全鎮已有400余名貧困群眾前來“愛心美德公益超市”兌換過物品。
技能培訓“富腦袋”。該鎮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之本、富民之基,大力發展以“巧媳婦工程”為主的漁網編織業、毛發加工業、變蛋加工業、麻袋加工業、舊手機回收業五大支柱產業,為貧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970個,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針對部分貧困戶增收難、無致富門路的實際情況,該鎮加強對貧困戶的技能培訓,通過實地開展集中授課、現場指導、問題診斷等培訓活動,引領貧困群眾通過技術培訓掌握致富技能,發展致富產業,走出脫貧致富的路子,實現貧困群眾自身“造血”。截至目前,該鎮共開展技術培訓33場次,舉辦文藝匯演22場次,開展健康衛生知識講座和醫療巡回義診21場次,對當年自主創業、自主脫貧的60名先進典型進行表彰獎勵。
[責任編輯:孫銀珠]
中華龍都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