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口日報·新周口客戶端記者 付永奇
12月7日上午,全市“巧媳婦”工程推進電視電話會議召開,商水縣委副書記、政法 委書記閆冬梅作經驗介紹,分享商水“巧媳婦”工程最新發展成果。這是商水縣“巧 媳婦”工程去年被中央主流媒體集中報道關注后,又一次成為全市人民關注的焦點。
商水縣是一個124萬人口的農業大縣,國家級集中連片扶貧開發重點縣。每年外出務 工人員多達30萬人,僅留守婦女就有20多萬,由于需要耕種農田、贍養老人、照顧孩 子而無法外出務工,造成嚴重的“三留守”問題。
2013年以來,該縣聯合省婦聯、省服裝協會發起實施“巧媳婦”工程項目,實行“協 會搭橋,政府引導,企業領辦,留守婦女參與,零風險保障,市場化運作”的模式, 采取企業總部在產業集聚區、鄉村設分廠、家里當車間的生產方式,靈活組織生產。 對在村里設置加工點的帶貧企業,縣里在場地建設、機械購置方面給予到戶增收項目 支持或財政以獎代補,引導企業將生產器具、原材料送到地域偏遠、因病、因殘、因 年齡等不能進廠務工的人群手中,送設備材料上門、回收產品上門,讓不同年齡、不 同技能、不同身體狀況的人群,均能有活干,實現家門口就近就業,初步實現了兒童 不留守、老人不空巢,促進家庭和諧、促進社會穩定,確保增加農民收入、確保形成 支柱產業的“兩不、兩促、兩確保”的發展目標。
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商水縣巧媳婦工程項目已覆蓋漁網編織、服裝服飾、針織紡織 、無紡布制品、箱包玩具、毛發加工、工藝電子、草編塑編、食品加工等20多個產業 領域,已形成漁網編織、服裝服飾、無紡布制品三大主導產業。其中,規模百人以上 的136家,50—100人的155家,50人以下的294家,全縣共有巧媳婦工程示范基地、企 業、加工點585家,穩定從業人數12萬人以上,人均增收1.2萬元,就業人員年收入總 計超過10億元,年創產值46億元,累計帶動近2萬名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在全縣巧媳婦 工程產業帶貧中,漁網編織產業發展帶貧尤為突出,以龍巢網業、漁躍漁業為龍頭全 縣漁網加工產業已擁有336多個企業和加工站點,從業人員7萬多人,帶貧人數超萬人 ,吸納就業人數和帶貧人數均占到全縣巧媳婦工程的60%以上,年創產值25億元, 2018上半年,全縣漁網銷量超過8000萬條。
截至目前,商水縣已經基本實現全縣136個貧困村巧媳婦工程產業全覆蓋,今年巧媳 婦工程累計帶貧8939人,為2018年順利實現脫貧摘帽打下了堅實的產業基礎。在2017 河南(商水)產業扶貧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商水縣的巧媳婦工程是破 解中原傳統農區縣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傳統農區產業扶貧的有力抓手,為 中原傳統農區產業扶貧、區域發展提供了好做法、好經驗。2018年9月,商水縣被中 國漁船漁機漁具行業協會評定為“中國生態漁網之鄉”。
掃碼二維碼關注周口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