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汁兒、景泰藍入選北京版小學教材
歷時兩年半的修訂,原本全國版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已根據25個省市的地區文化特色“定制”教材并送審,有望于今年秋季新學期亮相。其中北京版的傳統文化教材中新增了胡同文化、北京小吃以及歷史文物等方面的主題內容。
全國版1/3內容替換為地方文化
今后中小學的傳統文化教育將有“本”可依。據中國國學文化藝術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由該中心統籌、研發和編校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已改版完畢,由全國通用版本變為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山東等25個省市的省級版教材。
“除了東北三省、西藏新疆等省市自治區,基本上都覆蓋了。”昨日,中國國學文化藝術中心、課題領導小組秘書長張健介紹,本次改版是基于全國版進行,此前已有了6年的地方新課程實驗基礎。
張健說,本次教材改版,將“全國版”30%的內容更換為地區特色內容。此外,為了破除各地區國學教育“只讀儒家經典”的教學誤區,新版傳統文化教材構建了包括國學經典、民族藝術、民俗文化三大部分的體系,“以人格教育為目標”。如小學低年級段以蒙學經典《三字經》、《千字文》等為主;中年級段學習《聲律啟蒙》、《中國古典詩詞欣賞》等;高年級段則開始涉及儒家經典如《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
據介紹,目前新版傳統文化教材已經送至教育部門審定,有望于今年秋季新學期與學生見面。
新版教材京味濃涵蓋12主題
據了解,本次修訂的傳統文化課本屬于自選教材,北京市通州區、大興區都有學校選用。有通州區使用該教材的小學校長介紹,實驗教材除了讓學生學習、記憶國學經典外,還有中醫養生、漢字起源等方面的知識,較受學生歡迎。
張健則透露,改版后的京版傳統文化實驗教材中,小學12冊課本每冊都有一個主題,“從周口店,到潭柘寺、元大都等歷史內容,到胡同文化北京小吃等,都有涉及”。
例如京版一年級課本《弟子規》中附加的“北京的歷史”模塊,就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了北京從原始社會時期以來的歷史變遷、城市風貌;京版三年級教材《聲律啟蒙》中,則附加了“北京的胡同文化”模塊,用簡短的文字和精選的老照片,呈現老北京歷史悠久又極具韻味的胡同文化;而在北京小吃主題中,還選取了豆汁兒、驢打滾等內容。
■ 對話
傳統文化教學將走出課堂
中國國學文化藝術中心、課題領導小組秘書長張健透露,本次傳統文化教材修訂時,構建了較為完整的傳統文化教育體系,除了內容的更改,還聯合了曲藝家協會等社會組織,開展實踐性、研究性教學活動,傳統文化教學將走出課堂。
新京報:本次教材改版是基于哪些考慮進行的?
張健:第一是考慮到現在傳統文化教育計劃已經混亂,很多學校只是簡單誦讀《弟子規》和《論語》,但理念和目標都不明確,我們認為應該提出人格教育的目標,包括國學經典、民族藝術和民俗文化三個方面。
另外就是中國地大物博,必須結合地區特色才能實現落地,再加上我們這個課題已經做了十年而且有6年的實驗基礎,所以應該拿出來進行優質資源共享。
新京報:新舊版本的區別在那里?
張健:舊版本的七成內容沒有改動,《弟子規》、《論語》、《三字經》、《孫子兵法》等國學經典都有保留,把剩下的民俗文化部分改成了地區特色內容。
新京報:在京版傳統文化教材中,將怎樣體現“原汁原味”的北京?
張健:學生將在教材里學習北京歷史、北京胡同文化、北京小吃、北京地方戲曲、北京曲藝、北京文學、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主題。例如北京版一年級教材《弟子規》中,附加有“北京的歷史”模塊,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了自原始社會時期以來,北京的歷史變遷、城市風貌等,甚至包括歷代北京的不同名稱,“保衛”京城的九大門樓,這些文化的滲透,讓孩子們初步了解自己的家鄉。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中,會有對廟會的介紹。傳遞最古樸、最傳統的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
新京報:在實際教學方面,新版教材有無相應的指導?
張健:有的,我們安排的是一周一個課時,還有實驗性和探究性的課程設置。比如講北京戲劇時,學校可以跟北京曲藝家協會溝通教學;講北京茶文化的時候,學校可以聯系老北京的茶館,帶學生去現場參觀和學習。(記者黃穎)
掃碼二維碼關注周口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