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在中國民間藝術體驗館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

高碑店村的巨變,離不開一個好的班子的努力。圖為村里的班子成員里的三姐妹:
村支書支芬(中),西區舊村改造工程辦公室主任張月蘭(左),副支書褚連清(右)。

舊村改造工程正在進行中。

每到周末或節假日,高碑店的古典家具店鋪前就停滿了汽車。

高碑店村的高蹺隊正在表演。

外國顧客在選購家具。
□ 首席攝影記者 劉亞湖 攝 記者 馮穎 文
北京朝陽區高碑店村位于長安街東延長線南側,著名的京杭大運河通惠河段,靜靜地在村前流過。
據史書記載,通惠河上曾經糧船如織,商旅不絕。通惠河邊有一條景觀路,以高碑店村的漕運文化廣場為起點,全長4.2公里?!皠谀{,道您乏,明年請您逛二閘。兩岸風光美如畫,向東五里是三閘……”,這是清代流傳于通惠河兩岸的一首兒歌。兒歌中提到的“三閘”即“平津閘”,就在這條景觀路上。高碑店村的村民就世世代代居住在通惠河岸邊。
隨著漕運的衰落,高碑店村也不可避免地嘗到了“寂寞”的滋味,成為快速發展的北京城的一個城中村。10年前,高碑店村已經“農業無糧可收、農村無地可種、農民無事可做”,但是今天,古老的村莊重拾了自信,成為“發展有后勁、人人有事干、生活有樂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形成了古典家具、民俗文化和國際中醫藥港“三足鼎立”的產業發展格局,先后被授予全國綠色小康村、北京最美鄉村等榮譽稱號。
進入高碑店村的地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灰磚青瓦、明清建筑風格的建筑群落,這里一層都是古典家具商鋪,二層大部分住著一層商鋪的主人,三層則住著房屋的業主,這些美觀實用的房屋屬于高碑店村的村民,而整個建筑群是高碑店村精心打造的村民新區。
“這種設計理念與高碑店村的文化傳統和發展歷史是一脈相承的。高碑店村因運河而興,村民一直有經商的傳統。新一輪的發展中不能割斷原有的發展脈絡。這樣做也等于把農民的傳統住宅資產和高碑店村的文化產業發展緊密結合了起來。”村支書支芬的語速平和而淡定,但你能明確感受到她清晰的思路和性格中的堅持。
對高碑店村,你可以認為它是北京市朝陽區面積只有200多公頃的小村莊,但它也是個“國際村”。在國內,從廣東到內蒙古,從山東到西藏;在國外,從北美到歐洲,從新西蘭到東南亞,只要喜愛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明清古典家具藝術的,都知道高碑店村。
每到周末或節假日,高碑店的古典家具店鋪前就停滿了汽車,穿行著不同口音、不同膚色的人們。經過10多年的發展,高碑店村不僅在古典家具的修復、仿制、展覽、銷售方面創出獨特的文化品牌,并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集古典家具文化產業、國際民俗接待產業、水鄉茶樓餐飲產業、醫藥銷售批發產業、非物質文化產業五大產業為一體的文化創意聚集地。村里先后建起中國民間藝術體驗館、中國科舉匾額博物館等項目,民俗文化產業的規模效應逐漸顯現。
在“文化立村、文化興村”的發展之路上,高碑店近年來打造出一臺臺屬于全體村民的文化盛宴:恢復了受過“皇封”的百年高蹺老會,2005年高蹺老會31名隊員遠赴英國參加了“北京風情舞動倫敦”活動。2005年,在朝陽區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高碑店國際民俗旅游接待區正式啟動,村民們打開家門讓老外到家里體驗民俗生活,至今已接待了來自英、美、韓、日等十幾個國家的游客3000余人。